幾個月前了,報紙上大標題出現塩田千春,心裡嘀咕了一下,怎跟我的fb朋友原田千夏的名字如此異曲同工,在北美館有其展覽。
粗略瀏覽似乎是個不錯的展覽,因新冠疫情,起初沒打算要到台北觀展,囫圇吞棗,因塩田兩字就想到南瀛地區,想到千江有水千江月,想這位藝術家應該是在地,充滿省思、充滿生命力吧!
沒想到9月兒子約我去看展,因疫情人流控制預約110.9.9 下午1:30場次,要去之前心情真是忐忑,這幾天爆發delta病毒,怕疫情一發不可收拾啊!
先吃完中餐,到圓山站附近約12點,看展之前,頂著大太陽,拿著相機,想應該可找到想拍的事物,自嘲自己還真是愛拍照啊!
臺北市立美術館
迎賓第一件作品〈去向何方? Where Are We Going?〉懸吊著白船,帶領觀眾進入她的世界。
〈在手中〉
我想的是
握了幸福了嗎?或仍需拼鬥一番,方能得手?
網頁導覽如此敘述
手掌中收合著雜亂交纏的金屬鋼絲,象徵著塩田千春體內抽象的生命,也就是她的靈魂、她的心。 塩田千春,《手の中に》(手中),2017年。青銅、黃銅、鑰匙、鋼絲、漆,38×31×42 cm。
以上資料from https://www.shoppingdesign.com.tw/post/view/4284
〈成為畫Becoming Painting〉--是她用紅色釉質顏料在自己身上製成的。
「我夢見自己成為一幅畫,思索著要如何在畫面中移動身體,才能成為一幅傑出的作品? 身體表面覆滿油彩,讓我感到難以呼吸。那一夜,我成了作品的一部分。」
資料from
https://meet.eslite.com/tw/tc/article/202104290005 導覽手冊
塩田千春(Chiharu Shiota),日本當代藝術家,1972年生於大阪,1996年畢業於京都精華大學油畫系,後赴德國的柏林藝術大學及漢堡造型藝術學院深造。代表作是以細長的棉線編織,看似細小但不失細膩的回憶、懷念和夢境,穿梭組合成一幕幕寬闊並帶詩意的場景。
〈不確定的旅程 Uncertain Journey〉
鋪天蓋地的紅色棉線,的確是糾葛充滿未知,而船之於塩田是否如火車之於我,火車是我在旅程中非常喜愛的移動。
〈內與外 Inside — Outside〉以建築工地拾得的廢棄窗戶堆疊出一道牆,反思柏林圍牆倒塌後城市中人事物的轉變,同時呼應她將牆、門窗視為第三層皮膚的隱喻。
這樣的作品也反射出作者的不安與顫動。
〈時空的反射 Reflection of Space and Time〉
人類肌膚是我們的第一層皮,衣物則是第二層。 如果真是這樣,那麼人類的居住環境—— 那些包圍著我們身體的牆、門、窗,豈不成了我們的第三層皮。
如此闡述,感覺在追求一種包裹、一種保護。
〈 靜默中 In Silence〉
作者記憶中已燒毀的鋼琴及兒時的課桌椅,靜靜置放,確也深刻雋畫在記憶的國度裡。
〈外在化的身體 Out of My Body〉
是作者生病後對自己身體的無法掌控,身心支離破碎,肢體四散攤放吧!
看展的人
〈集聚——找尋目的地 Accumulation — Searching for the Destination〉
人們離鄉背井只因心中有著想要前往的所在。看著堆起如小山的行李箱,眼前浮現的是它們背後的人們所過的生活。 他們為何遠離家園,尋找他方? 又為何踏出這段旅程?
我遙想著他們在啟程出發的那一天清晨裡心中所懷抱的感受。
的確啊!拉著行李箱的人,或是旅行?或是歸鄉?或是逃難?啟程出發那一天清晨心中是怎樣的感受?
〈繫著微小記憶 Connecting Small Memories〉
作者是以紅線繫著她從小蒐集的娃娃屋裡的微小物件,像櫥櫃、床鋪、椅凳、木馬玩具等。
微小卻巨大的存在吧!
展場的保安人員,此時是在做什麼呢?
看展後,逛一下中山捷運站附近景點,很有復古的氣氛!
〈理還亂…〉
看展後的一個發想!